地支

解析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来源

《山海经·大荒西经》有言“有女子方浴月,帝俊妻常羲,生月十有二,此始浴之。”

生日十,生月十有二。看到这里,有没有觉得很有规律?

假如我们把自己代入到遥远的上古蛮荒时代,那时,天空最显眼的就是白天的太阳,而除了太阳,就是晚上的月亮,还有那满天的星星。

所以,太阳和月亮无疑是当时最重要的自然现象。

古人通过研究太阳的运行规律,发明了十天干,太阳历。

古人当然还会通过研究月亮的不断圆缺,发现月亮的运行规律,而月亮圆缺的周期刚好是十二次,这就是太阴历的来源,十二地支正是月亮运行的时间次序代称,即“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”。

看到这里,你也许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,我想告诉你的是,只要人的基因没变,即使万年前的人,和我们现在的思维逻辑,依然是相通的,不是嘛。

比如玛雅人通用的历法有两种,一种叫“圣年历”,作宗教崇拜用,把一年分为13个月,每月20天,全年一共260日;第二种是“太阳历”,又称“民历”,每年有18个月,每月20天,另加5天是禁忌日,即全年共365天,每4年加闰1天。

而且,玛雅人在平时是把这两种历法同时使用的,他们的纪年,由“5日”的名号,与1到13的数字相配合,由此组成52年循环一次的周期(这种思维逻辑,是不是很像我们的天干地支纪年)

我们现在知道,太阳历(阳历)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础,而制定的历法。太阴历(阴历)则是以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周期为基础,而制定的历法。

而我们从古延续至今的农历,正是太阳历和太阴历的结合,是阴阳合历,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,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,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,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闰月,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。

所以我们同样是两套历法同时使用,而用十天干+十二地支组合起来,形成天干地支纪年,就顺理成章了。

总结,从地球视角看来,天干是太阳运行的时间次序代称,地支是月亮运行的时间次序代称,它们各代表一个体系的周期,组合起来,又形成一个新的体系周期(干支纪年体系)。

同时,它们的规律都属于宇宙范围,当然就跟代表宇宙规律的河图洛书密不可分,所以河图洛书中衍生的阴阳、五行、八卦等规律,同样在干支系统中存在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