振动发声的原理:弦振动和管内驻波发声,因此最早的乐器有两类:琴和笛。
人们演奏时需要用双手两个拇指来支撑笛身,双手只剩八个手指可以用来按音孔,因此最多也就能用8孔发音。
相比于笛,琴是通过弹拨不同长短琴弦发声,固定琴身后双手都可演奏,手可以移动,故琴弦数量不固定,可多可少。中国有诗为证:“锦瑟无端五十弦,一弦一柱思华年 。”
琴的诞生远晚于笛,因此,人们在转调需求增大前,潜意识习惯性优先将音阶限制在8个以内。
音的高低直接与乐器发声体(振动的空气柱或琴弦)有效长度有关。确定音的方式要具有可操作性和稳定性,才能保证其纯正的标准性。
振动长度L给定时,基础音也是固定的(频率为f)。人们通过不断尝试发现,只要改变振动长度为原长的简单整数比例(最简有理分数),所产生的音与基准音先后结合(单线条旋律)或同时结合(多线条旋律或和声)时,听起来更协和(悦耳)。所以,人们优先保留协和悦耳的音作为音阶。
L是有效弦长,T是琴弦张力,μ是弦的线密度,即单位长度上的质量,显然频率f和弦长L成反比。
物理学上两个声音频率比为简单分数听起来会很和协,所以和协音调的确认就是找有限量的频率,他们的相互比值是简单分数。
最简有理数尺寸产生的振动音 之所以听起来跟基准音很协和,是因为分数的分母和分子的最小公倍数比较小,从而人脑能很快地单独进入两种共振模式,并体会到特殊的“周期同步”。
可以参考视频:【物理老师讲音乐课】音乐为什么好听(上)
基音为频率f,取n分之一弦长,频率为nf,成倍数的音听起来是最和谐的。
在f到2f之间找到和谐的音就找到了所有和谐的音,因为成倍数可以映射到所有频段。
f~2f之间的音取弦长为二分之一弦长到整个弦长,可取的整数比例有2/3、3/4、3/5、4/5、5/6、4/7、5/7、6/7、5/8、7/8、5/9、7/9、8/9等。
最简单的正数比为2/3、3/4,而且这两个分数还有一个隐藏关系,一个的倒数与另一个为一倍关系,后续在计算时可以看到一个神奇的关系。
另外,像3/5、5/6,4/5、5/8,4/7、7/8等也有这种倍数关系。
计算f~2f和谐音高时注意事项:
这里以整个弦长L频率为f,中间1/2L弦长频率为2f,f~2f频段的和谐音就是不断取1/2L~L部分弦长的频率,除了取3/2的那步。
从数量、单独听和互相和谐的角度,f~2f取到和谐音:
3/2f、9/8f、27/16f、81/64f、243/128f、4/3f
把得到的音,重新按从低到高排列:
C(1),D(9/8),E(81/64),F(4/3),G(3/2),A(27/16),B(243/128),C(2)
从C(1)计F(4/3)在第四个位置,所以叫四度,G(3/2)在第五个位置,所以叫五度。
上面共有八个音,建立八度的距离概念。C(2)叫基音C(1)的纯八度音(2:1)关系。其中G音在第五个位置,所以叫纯五度音(3:2关系)——欧洲教会经常使用这种五度和声,听起来有种富丽堂皇感。F叫纯四度音(4:3关系),比五度音的情况要多了一点不和谐(变化)的感觉,有种飘忽感,若在钢琴上试试四度音叠置连续出现,有种飞升天堂或隆重登场的感觉。
音程
在生成七个音后,让相邻的两个数相除(大数除以小数),得到相邻音的音程距离依次为
\[\frac98,\frac98,\frac{256}{243},\frac98,\frac98,\frac98,\frac{256}{243}\]可见,这里只有两种不同的音程关系:较大值9:8(约1.125),被称为一个全音(距离);较小值256:243(约1.053),被称为一个半音(距离)。当然,这里两个半音并不等于一个全音。明显,音阶满足“全全全半,全全半”的音程 音阶非常类似。
这里以整个弦长L频率为f,中间1/2L弦长频率为2f,因为2/3计算的和谐音分子为偶数,所以这里要用4/3弦长取法,就是以1/2L弦长不断的取4/3弦长频率,所以第一次频率要乘2f。
从这里可以看出以2/3取弦和以4/3取弦结果是一样的,这是因为这两者是倍数关系,而倍数的频率是可以平移频段的。
前面用3/2和3/4计算的和谐音都是计算的五度音3/2f的和谐音,其中只取了一个四度音4/3f。
如果为4/3f找和谐音,发现用3/2找会回归八度音,4/3*3/2=2。
如果用4/3找和谐音,会生成一系列分母为奇数比例的和谐音。
把得到的音,重新按从低到高排列:
C(1),C#/bD(256/243),D#/bE(32/27),F(4/3),F#/bG(1024/729),G#/bA(128/81),A#/bB(16/9),C(2)
这里加#为对应五度音升半音,加b为对应五度音降半音。可以看到这里和五度音一样,形成了一个四度音的八度关系。
这里的音程为:
\[\frac{256}{243},\frac98,\frac98,\frac{256}{243},\frac98,\frac98,\frac98\]以f为基音,用4/3和3/2计算f~2f频段所有和谐音,会产生两个系列。
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看清这个过程,3/2要一直乘3/2,4/3要一直乘4/3,都取倒数也一样。
五度音序列
C(1),D(9/8),E(81/64),F(4/3),G(3/2),A(27/16),B(243/128),C(2)
音程
\[\frac98,\frac98,\frac{256}{243},\frac98,\frac98,\frac98,\frac{256}{243}\]四度音序列
C(1),C#/bD(256/243),D#/bE(32/27),F(4/3),F#/bG(1024/729),G#/bA(128/81),A#/bB(16/9),C(2)
音程
\[\frac{256}{243},\frac98,\frac98,\frac{256}{243},\frac98,\frac98,\frac98\]十二音序列
把两个序列的和谐音从小到大排列,会形成一个十二个间的序列
C(1),C#/bD(256/243),D(9/8),D#/bE(32/27),E(81/64),F(4/3),F#/bG(1024/729),G(3/2),G#/bA(128/81),A(27/16),A#/bB(16/9),B(243/128),C(2)
音程
\[\frac{256}{243},\frac{2187}{2048},\frac{256}{243},\frac{2187}{2048},\frac{256}{243},\frac{256}{243},\frac{2187}{2048},\frac{256}{243},\frac{2187}{2048},\frac{256}{243},\frac{2187}{2048},\frac{256}{243},\]这里256/243(约1.053)与2187/2048(约1.068)交替出现,音与音之间比例相关比较小。
其中以F音的位置比较特殊,他在两个序列中都在四度位置,前后音程都是256/243(约1.053)。
从我们推导出的十二音序列可以看出,音程是比较平均的,1.053和1.068,那如果音程完全平均是多少,$\sqrt[12]{2} \approx1.059$,介于1.053和1.068之间。
用$\sqrt[12]{2}$为音程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音的方法就是十二平均律,本质上是一种模糊的计算,但是转调方便。
1939年9月,英国标准协会(BSI)在伦敦召开了一次正式会议,会议规定了中央C上的标准音高A=440Hz。这一定义在1953年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所接受并沿用至今,成为目前世界通用的国际音高标准。
从西藏古老的颂钵到非洲早期的宫廷乐器科拉(Kora),其实都是以432Hz作为标准音。根据我国古代乐典《曾侯乙钟铭》的推算,周代黄钟律的标准音为864.07Hz。虽然十二音平均律到16世纪才被提出,但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,这一标准音降个八度便是432.035Hz。世界各地古代乐器出现的“432Hz巧合”,在部分学者看来则正好说明了432Hz这一频率可能是人耳最容易接受的频率。
432Hz做为标准音高计算出来的其他音,五度音除了F其他都是整数,至于有没有其他作用没有依据。
这是国际版十二平均律音高表,音程为$\sqrt[12]{2}$
这是432Hz音高表,音程为计算出的256/243(约1.053)与2187/2048(约1.068)。除了F,CDEGAB都为整数频率。